被無數(shù)用戶吐槽“雞肋”的隱藏式門把手設計,終于有人管了。
5月8日,工信部正式立項《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根據(jù)項目建議書中所示,目前市面上的車門把手產(chǎn)品正暴露諸多安全隱患問題,如強度不足、 控制邏輯潛在安全風險、識別操作難、斷電失效、夾手等,都不同程度上帶來了逃生和救援風險。
因此工信部強調,要從安全角度強化汽車車門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車輛起火等事故場景的安全邏輯,增加機械或者斷電保護等安全冗余設計要求,保證意外發(fā)生時車門系統(tǒng)能夠開啟,并防止門把手的誤作用,此外,車門內外把手需要有明確的標志,也要同時保證結構強度。
隨著汽車門把手被提出更嚴格的標準要求,意味著以往不符合標準的隱藏式門把手將迎來一次徹底的安全洗牌,同時也代表國家層面對智能電動汽車迭代進程中的又一次警醒與監(jiān)督。
從被視作時尚、科技的潮流設計,到重新引發(fā)社會對“設計創(chuàng)新”的冷思考。必須承認,隱藏式門把手這種脫離實際意義的創(chuàng)新,最終還是要拋棄噱頭,回歸實用價值的正軌上來。
隱藏式門把手,給車企的教訓夠多了
隱藏式門把手最初的應用邏輯就是“美觀”,在企業(yè)官方的介紹中,更常常被拿來作為亮點展示,但作為汽車上的一個重要功能項,對門把手的設計最忌“本末倒置”,重視覺而輕應用勢必背離安全的初衷。
自隱藏式門把手成為所謂的流行趨勢之后,各種標新立異的門把手設計層出不窮,早已被用戶吐槽多時。有網(wǎng)友表示:“經(jīng)常坐網(wǎng)約車更加深有體會,從10-30萬的新能源車,能正常手動開車門的寥寥無幾,上下車都得研究半天,要是遇到緊急情況不是拿乘客的生命開玩笑嗎?”
事實的確如此,在很多新能源汽車的事故場景中,因門把手無法開啟而導致悲劇的案例并不在少數(shù)。
一般來說,隱藏式門把手的結構設計往往以來輕量化材料,一旦無法承受外力,車門鎖便會因此失效,存在一定的致命性。比如2019年時,特斯拉Model S在遭遇碰撞后門把手未能彈出,救援人員無法打開車門最終車內起火造成人員傷亡,這是全球首例因隱藏式門把手導致人員死亡的案例。今年小米SU7高速碰撞起火事件中,車門自動鎖死且應急拉手位置隱蔽也是發(fā)生意外的因素之一。
再比如,山西一起追尾事故中,車輛因碰撞切斷電源線,門把手控制器無法接收彈出信號,救援人員只能破窗施救,暴露了對電力系統(tǒng)依賴而在斷電情形下失效的弊端。而在北方冬季低溫環(huán)境下,新能源汽車因門把手被凍住無法彈出的狀況也并不少見,嚴重影響使用安全。
此外,由于部分車型的應急機械開關位置隱蔽,且缺乏統(tǒng)一明顯的標志,緊急情況下車內人員或施救者很難快速找到操作位置,錯過救援時間。據(jù)了解,有部分車型的應急機械開關甚至需要4S店技師培訓半小時才能掌握,說明復雜的操作邏輯也在制造更多安全隱患。
天下苦隱藏式門把手久矣,車企在設計理念和安全原則上的跑偏,最終還是經(jīng)過了樁樁件件的事故案例才發(fā)人深省,也同時讓人反思,智能電動汽車的進步一定要用沒必要的事故才能換來改變嗎?
技術創(chuàng)新的前提,一切要以實用安全為先
其實在這之前,關于隱藏式門把手潛在的風險,已經(jīng)引起多位車企高管的討論。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就多次明確反對這一設計,他認為隱藏式門把手的重量大、密封性差、噪音問題顯著,而降低風阻的實際效果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長城汽車堅持不采用這一設計,優(yōu)先強調安全和實用性。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承認隱藏式門把手在低溫冰凍和電路故障場景下的可靠性不足,表示正研發(fā)“極端情況下更好開”的改進方案。
當然有些車企在制造初期就準備了plan B方案,比如奧迪在半隱藏式門把手設計中加入機械備份,碰撞后能自動彈出紅色拉繩,確保物理解鎖功能。理想的隱藏式門把手設計也有一定的安全冗余,采用雙電源備份,當主蓄電池無法供電時,還有一塊小電池可以應急,保證電路通暢。
不可否認,產(chǎn)品創(chuàng)新必然伴隨技術迭代,但要求汽車制造商不能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卻因此忽略汽車使用的本質。隨著智能電動汽車逐漸普及,很多曾經(jīng)看上去頗具時代感的設計和思考,都正在與實際的用車場景產(chǎn)生沖突,倒逼車企在產(chǎn)品開發(fā)層面進行重新定義。
除了隱藏式門把手之外,對于中控大屏替代物理按鍵的利弊權衡也是熱議話題,當前,智能電動汽車基本都搭載了超大中控屏,秉承簡約而不簡單創(chuàng)新邏輯,消除物理按鍵的存在。
但是由于座艙交互能力不足,很多操作被動化簡為繁,不免令用戶心生退意。在終端和法規(guī)層面的要求下,目前大眾汽車已準備在部分車型上重新用回物理按鈕,現(xiàn)代汽車也考慮在未來車型中引入傳統(tǒng)按鍵,包括保時捷已經(jīng)在2024年款卡宴中恢復了物理按鍵和旋鈕。
透過這些事例不難看出,由智能電動汽車衍生的諸多創(chuàng)新操作都正被現(xiàn)實改寫。包括前段時間對動力電池提出的新標準,以及對“智駕”表述和說明的重新規(guī)范,都是推動“科技服務于人”這一核心要義的回歸,也是對“安全底線”的再次重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