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抄底的人,2009年笑了;2023年觀望的人,2024年可能哭暈在售樓處。”最近,一位資深地產投資人的朋友圈截圖刷屏。他篤定預言:“樓市新政已在路上,房價又要漲了!這次上漲初期溫和,但后勁十足,剛需現在不買,明年可能得多掏一輛車錢!”
他的底氣來自歷史記憶:2008年全球次貸危機后,中國樓市迎來“四萬億”刺激,房價一年暴漲20%;而如今,相似的政策信號、經濟壓力與資本暗流,似乎正推動樓市重回“暴漲周期”。但這一次,是機遇還是陷阱?
一、歷史輪回:當“救市劇本”再度上演
“2008 vs 2023:同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央行4次降息、降準→“四萬億”投資計劃→樓市解凍→房價報復性反彈。
2023年:房企債務暴雷→央行年內5次降準、3次降息→“保交樓”專項貸款→限購松綁→房貸利率跌破4%……
關鍵信號已亮起:
政策“松綁”加速:一線城市限購松綁,公積金貸款額度上調,首付比例降至20%;
貨幣“大放水”:M2增速連續3個月超12%,市場上錢越來越多;
土地財政依賴:地方財政壓力下,“救市”政策尺度不斷突破底線。
經濟學家馬光遠的警告:“當政策從‘穩房價’變成‘拉房價’,這一輪上漲可能比2009年更猛烈。因為今天的經濟壓力更大,貨幣寬松更激進。”
二、樓市“穩漲論”的底層邏輯:不動產的“反脆弱性”
“穩房價是偽命題?不動產的物理法則碾壓經濟學理論”
許多購房者困惑:政府總說“穩房價”,為何專家卻預測大漲?答案藏在一條經濟學鐵律中——不動產的“零和博弈”屬性。
貨幣超發+土地稀缺=資產升值:中國廣義貨幣(M2)總量已超280萬億元,而土地供應受制于耕地紅線,核心城市優質地段房產注定成為“抗通脹硬通貨”。
“穩”不住的真相: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坦言:“如果房價長期橫盤,開發商資金鏈斷裂、地方財政坍塌的風險更大。適度上漲反而是化解系統性風險的手段。”
歷史數據佐證:
2009年房價上漲20%,但土地出讓金增長35%;
2020年深圳房價上漲23%,地方財政對土地依賴度達45%;
結論:沒有房價上漲,就沒有土地財政;沒有土地財政,就沒有基建投資→經濟復蘇陷入死循環。
三、2024樓市“新劇本”:暴漲前的三大征兆
1. 資本“搶跑”信號:富人已提前布局
北京、上海豪宅成交量同比暴漲50%,杭州未開先售罄的“千萬級老破小”頻現。
外資機構逆勢加倉:黑石集團斥資10億美元收購長三角物流地產,貝萊德調研粵港澳大灣區核心物業。
2. 開發商“反向操作”:捂盤惜售卷土重來
某TOP10房企內部文件流出:“旗下項目暫停促銷,優先以現房銷售試探市場反應”;
廣州、成都等地新盤“跳漲”:同一樓盤三個月內單價從4.5萬漲至5.2萬,開發商直言:“不漲價就賣不動了。”
3. 政策“擠牙膏”式放松:越猶豫,越瘋狂
南京、合肥等地“以舊換新”政策變相放開限購。
多地房貸利率跌破公積金貸款下限,銀行客戶經理暗示:“優質客戶可申請LPR-50BP”。
經濟學家任澤平的研判:“這一輪上漲將呈現‘結構性暴漲’——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漲20%以上,三四線城市陰跌。普通人要么抓緊上車,要么永遠錯過。”
四、投資邏輯重構:哪些房子值得押注?
“閉眼買漲的時代結束了!選籌錯誤可能血本無歸”
1. 核心地段的“硬通貨”
北京東西城:學區房政策調整后,金融街、德勝片區次新房價格逆勢上漲15%